“内卷”,最早作为一种相对于“进化”的演进方式,诞生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创作的《判断力批判》一书中。
后世学者们将这种朦胧的概念,描述为“在内部不断精细的文化现象”。
热衷于研究印度尼西亚生态变迁过程的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·格尔茨,又将内卷一词再度精细化。
他的研究发现,在资本、新兴工业技术涌入的背景下,当地人仍然简单复制传统手段投入到生产中,爪哇农业长期停滞不前。
农业的内卷化导致劳动力被迫填充到低效率的流水线中,而不是向更具创造性的岗位倾斜,整体经济呈现边际效益递减的发展趋势。
内卷在农业之外的领域也时常被引用,并逐渐被赋予新的含义。
“内卷化,指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的形式后,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。”这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对内卷的定义。
内卷从水稻田走向政坛,又来到书声琅琅的校园。
学生为了分毫之差的成绩,牺牲自己的个人时间,投入更多的精力到学业中。
别人家的孩子骑在自行车上看书,为了不输给他,我就要在宿舍的床上铺满一摞又一摞的书籍。
这样低边际效益的努力,其结果是什么呢?结果是“内卷”脱颖而出,入选《咬文嚼字》2020年十大流行语。
与“人民至上,生命至上、逆行者、后浪、飒、神兽、直播带货 、双循环 、打工人、凡尔赛文学”不同,内卷是有歧义的,是一切社会乱象的集合。
比如看到一种社会现象,是与主流进化方向相违背的,无论它有多么不内卷,都可以归为内卷之流。
有人说,应试教育是内卷。成绩代表一切,为了践行素质教育,却在反对内卷的道路上渐行渐远。
有人说,招聘歧视是内卷。现如今就连烤串也要硕士毕业。
有人说,调休加班是内卷。这一点,许多打工人都深有体会。
甚至于带给我们乐趣的游戏,也无处不存在着内卷。当市面上出现新的爆款玩法,那么这种玩法必然会以各种形式扎堆出现。
人们总是习惯于复刻既有的成功,在无壁垒的安全圈里潜水,并试图将其他想要跳出这个圈子的人拉下水。
这是一个内卷泛滥,同时也逐渐被人们接纳的时代。不会有人像研究红楼梦那样,去纠结它最原初的意义,因为内卷就是内卷。
“我们好像在池塘的水底,从一个月亮走向另一个月亮。”
-The End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