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类对机器人和娃娃的感情是复杂的,有人喜爱,也有人恐惧,至少在小编记忆深处,就有不少感触。
在很多人心中,充气娃娃是美丽乖巧的梦中情人。而在小编长时间盯着娃娃们看之后,发现眼中的娃娃有点不对劲,那一抹微笑,那一双无神的眸子,总让人有点说不出的诡异,因此节约不少成本!
还让小编有类似感觉的就是BJD娃娃,有很多人认为它们可爱纯洁,而小编总是下意识的想去避开看到娃娃的正面,不然总会莫名背后发凉。不知道有没有汇员会像小编一样,觉得毛骨悚然。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恐怖呢?
这种人类对机器人和非人类物体的恐惧感觉,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是陷入“恐怖谷”中。
恐怖谷理论(The uncanny valley)在1970年由日本机器人专家森政弘提出,主要内容是当机器人与人类相似超过一定程度时,人类对他们的反应便会突然变得极之反感,哪怕与人类有一点点差别,都会非常显眼刺目,整个机器人非常僵硬恐怖。
“恐怖谷”一词由Ernst Jentsch于1906年的论文《恐怖谷心理学》中提出,而他的观点被佛洛伊德1919年的论文《恐怖谷》中阐述,因而成为著名理论。恐怖谷理论的历史较短,它的论证和发展随着人类对机器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,逐渐明确为一个关于人类对类人体的感觉的假说。
恐怖谷在恐惧什么
恐惧是恐怖谷理论成立的前提,恐惧是人类生来的本能,恐怖谷说明的的是对“不具人格”(不具备“人类属性”的)事物的恐惧,有哪些呢?
1、机械或机器人:日本筑波大学和大阪大学的科学家以一个5岁女童为原型,发明出了一个足以以假乱真的机器女童,然而当她眨眼、张嘴时,不像是个机械体,倒更像是个来自恐怖电影中的角色。
而小编心中的高度仿真的机器人的完美形态是《人工智能》中小男孩大卫,具备完善的人类形态和情感,整部电影既有人工智能对人类影响的思考,也有对人性本身的拷问,除去一点,大卫有时也略显恐怖。
2、鬼怪:这一物象,当涉及到鬼怪灵魂这一类时,人类的恐惧会尤为明显,毫不犹豫陷入恐怖谷当中。因为这类“类人型”物象前世为人,无论是从外貌、躯体以及思想都与人类极为接近。
打码无能,爱护双眼请自动HOME键,不过好像晚了点!为了以示歉意,小编就不详谈鬼怪了,送上一款游戏!
游戏《一个人的捉迷藏》讲述四个女孩纸作死的故事,这是一个基于日本灵异游戏改编的剧情向手游,游戏的恐怖所在正是对于“通灵”游戏招致的“非人体”的行为,随着情节的慢慢深入,结局是令人跌入“谷底”的绝望,还是尘封在记忆的故事的圆满终结?
莫方,汉化版已出,大家随意玩耍!
3、正常人畸变:人畸变了,那么它就已经丧失了一部分人的属性,或者就是人性。粗俗点说,就是长得人模人样,却不干不出一点人事,“恐怖谷”自当不会放过他!
除去像人体蜈蚣和汉尼拔中各种诡异变形外,《暗芝居》中各种纸片小人跟正常人的肖像素描非常相似,因此它的畸变更能引起人的恐惧。
PS:虽然与动漫没有故事情节联系,但是恐怖方式确实一脉相承
4、人偶娃娃或者木偶:有一种说法,人偶是盛有灵魂的容器,是禁忌的,不能被冒犯的。人偶是自带“恐怖谷”震慑技能的。
日式人偶是最具恐怖效应的,阿菊人偶至今没有人能说出为什么。据说以真实人类为造型的人偶特别容易吸引灵魂寄宿,而且愈是被主人珍惜,就愈有可能被灵魂附身。人偶不能随意买,不能随意丢弃,有各种禁忌,但是有一款游戏胆有点大,养成人偶。
言归正传,恐怖谷理论描述“不具人格”事物是怎样把恐惧感精准有效地传达给人们,以及它们带来恐怖的程度。随着类人体的拟人程度的增加,人类对它的好感度亦随之改变,具体情况叫兽们研究出一个曲线。
如上图所示,从数学角度来看,“恐怖谷”其实就是人的感受与“类人体”与人体相似度的复合函数。“谷”就是指在研究里“好感度对相似度”的关系图中,在相似度临近100%前,好感度突然坠至反感水平(形象一点就是跌入谷底),然后回升至好感的那段范围。大家可以一一对照上面几种“类人型”找找恐怖的感觉程度。
恐怖谷理论的UP和DOWN
恐怖谷是对好感度的微妙假设,失之毫厘谬以千里,相似度把握不好,谷底与谷顶也许只存在一丝差别。不妨我们举一些实例来看看,享受恐怖谷UP和DOWM的激素转换体验。
同一种类别的“类人体”,同样是机器人,却带来截然相反的感官体验。我们可以这样清楚的看到,一个实体充分地“不够拟人而又在好感范围内”,它的人类特征就会显眼而容易辨识,如瓦力,产生移情作用,即公认有好感,往往简单的物质能增加认知感。
如果一个实体“非常拟人”,在无线接近人类的同时,它的非人类特征也就更加突出显眼,在观察眼中产生古怪之感。这种古怪之感,一方面来自高度仿真带来的真假错乱的威胁感,以假乱真的怀疑,使人类感觉有潜在的威胁,另一方面来自“非人类特征”的畸形变异,在人类眼中形成对自身躯体的对照,唤起观察者眼中的负面情绪。
面对反差如此之大的天线宝宝,求孩子的心理阴影面积
恐怖谷理论在CG领域的运用
恐怖谷理论指出的微妙的变化带来的截然相反感情可能性,非常适用于CG领域,有一些是极力去探索到“谷”点,简而言之就是通过“逼真人类但是又和正常人差一点”这样的特征来达到让观众反感、恐惧等负面心理,有一部分则是绞尽脑汁“跨越”恐怖谷,用科技征服恐惧,当然还一部分可怜人用力过猛掉入“恐怖谷”。
当然,禁区就是等着人来跨越的。逼近恐怖谷的努力一直没有被放弃。CG跨越恐怖谷最难的是对真人表情神态的模拟,近几年不少影视作品也在不断尝试!《指环王》、《本杰明巴顿奇事》、《阿凡达》都是比较成功的例子。
纵观《阿凡达》,纳威人神态表情自然可信,让小编完全忘记眼前展现喜怒哀乐诸般神态的竟然是CG人物,同时,让纳威肤色和耳朵做了非人化处理,在与人类相似基础上,很完美地规避恐怖谷理论的践行。当没有掉入“恐怖谷”时,当然是你好我好大家好,一旦用力过猛,真是哭都哭不出来。
在完美模拟真人上走火入魔的《最终幻想之灭绝光年》,极高CG角色模拟真人水平,却造出满银幕表情呆滞的僵尸,最后口碑和票房双双惨败。推荐《最终幻想13》给大家,可以洗洗眼。
恐怖谷理论是伪科学么?
哪里有支持,哪里就有反对,况且恐怖谷理论只是一种假设,美国机械研究者David Hanson直接斥之为“伪科学”。从技术的层面上来说,一部分机械人科学家认为,二十一世纪初的技术只能做到拟人性不高的机械人。
在最近推出的《迷途羊的果树园 汉化版》中,就提出一种颠覆的构想,机器将情感分离为“极致拟人类”——祭小姐。可能是由于游戏整体采用CG人物,祭小姐虽常年面无表情,但在揭晓谜底之前谁都不曾想到它是一个搞基,不,高级机器人(剧透,自动面壁),也就没有“恐怖谷”出没的样子。
从心理学角度来说,恐怖谷理论曲线是人与非己物体接触时产生的必然曲线,所以该理既论适用于人对“非人体,也适用于人对人,所以也就不存在对“非人体”的特定独立的效果。人对“非人体”产生的视觉恐惧,本身就会带来消极的情绪。小编想要说的是人类自身就是最大的局限性,一叶障目不见泰山,有更多的未知等着我们去发现!
-本期话题-
有人觉得BJD娃娃可爱,有人则觉得BJD看上去吓人。有人觉得充气娃娃是旅行居家的必备良品,有人却觉得背脊发凉?那么汇员们你们怎么看,恐怖谷理论是真科学还是伪科学,你们的恐怖谷理论的“谷底”又在哪呢?一起讨论一下吧!
-THE END-